查看原文
其他

重温1998:谁的孩子谁抱走

政信三公子 政信三公子 2023-08-07

大家好,我是三公子。


今天在读书星球里领读龙安志的《朱总与现代中国的转型》,节选一个小故事。


【国企化债的背景】


大气候放松,地方建立起三角关系:


地方官员、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。


这种三角关系的最简单形式是:


①地方官员为地方企业审批地产项目;


②地方企业从地方银行里贷款;


③银行贷款又由地方政府来担保。


没有人真正关心完成项目和还贷问题。


流行的态度是:


银行是国家所有,企业也是国家所有,批项目批贷款的官员是为国家工作,由国家担保来偿付整个连续投机,又有什么问题呢?


在此期间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没有金融风险方面的概念和担心。


【三角债务清偿试点】


三角债务风险问题愈演愈烈后,


gwy生产办公室的石万鹏提议:


如果给我一块钱,我就能清偿三块钱。


他想法是政府能够注入资金清偿一个企业的债务,交互效应就会解开未偿债务的链条。


政府向一个企业注入资金后,该企业就能偿还未清债务,该企业的债权人接着就能偿还他们的债权人,如此递推。


清偿一笔债务,就像打开了下水道的管子,把资本释放到系统中。


然而在中国,


不能仅仅根据表面判断结果。


政府的紧急救助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只产生了债务乘数效应。


企业如果认为兜底风险是国家的责任,就会继续不负责任,不采取正确的措施。


由于企业的商业模式依旧,国家每清理一套三角债的旧账,新的债务又出现了。


正如批评者所说:


每清理一块钱旧账,就产生三块钱新债。


薄yb明白三角债的情况后非常生气,他提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:


问题出在政策还是政策的执行者?


朱总立刻派调查组前往吉林的国有企业铁锈地区,彻底寻找出了什么问题。


他很快发现,实施计划的目的是让企业能够得到款项还债。


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干脆把钱留给自己,根本忽视了还债,制造了整整一条新的互相连接的借贷链条。


简单说,清债计划本身成了清债的障碍。


让问题更复杂化的事情,是为了得到国家经济和贸易委员会的金融救济款,各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(跑部钱进)。


朱总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,他认为:


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,任何人都不能再把企业债务和主权债务联系在一起。


他在会议上气愤的提出了新原则:


“谁的孩子谁抱走”。


注:有没有感到这句话很熟悉呢?


【国企破产重组试点】


中央明确不兜底后,


地方国企开始想办法逃废债。


在1998年,经过法院的破产案件数量,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。


最典型的就是脱壳经营。


企业合法的与他实际联营的部门分开,把债务留给企业,把那些部门变成拥有优良资产的新的法人。


老企业只剩下一个壳,没有资产也没有经营,然后宣布破产。


鬼把戏很快促使中国人民银行采取行动。


央行的官员们前往各省清理乱举,实际上是告诉当地企业和头头们:


他们不能靠重组公司来逃避债务。


朱总发现:


建立信用体系比预想的难的多。


救或者不救,都非常棘手。


救,会鼓励坏孩子。


地方国企没有动力把钱用来化债,而是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套取紫金,用在新项目投资或其它目的上。


不救,坏孩子会摆烂。


地方国企干脆就“金蝉脱壳”,把资产剥离进新的国企,而把债务留在原来的国企再走破产流程。


如果放任地方国企胡来,


最终受损的却是中央的信用。


【过渡性的方案】


为剥离不良,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诞生。


把创立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解决办法,等于默认了,没有切实可行的形成办法,所以就:


把银行债务问题暂时搁置,


交给更有智慧的下一代来解决。


在找到令人满意的办法之前,资产管理公司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补救措施。


归根结底,要继续做高质量的增量。


做大总资产,债务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



ps:认知精进星球会员请加五筒微信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